甘肃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及评估奖励办法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8-11-05   浏览次数:92

甘肃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及评估奖励办法

甘教委发(19954 

        第一条 为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大力强基础教育的精神,落实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务,按规划、有步骤、分阶段、扎扎实实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和《甘肃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的规定,结合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基础,总结近十年来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经验,特制定此标准及办法。

        第二条 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基本条件及标准
     
(一)经济水平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00元以上;人均粮食600斤以上。
     
(二)四率指标
       
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95%以上;
       
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逐年增长;
       
在校学生的年辍学率城市在1%以内,农村在2%以内;
      15
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的完成率:城市为98%,农村为95%以上。
    
(三)办学条件及要求
      1
、教学及办公、生活用房。城市小学和乡镇中心小学,应有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教室、仪器室、综合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医务室(保健箱)、办公室、会议室及其他教学辅助用房。
其他小学(含教学点)均应有坚固、采光和内部设备基本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和必要的辅助用房。
       
寄宿制小学除以上要求外,还应有安全、卫生和符合有关规定标准的宿舍、食堂、茶水房、库房及其他附属设施。
       
各类学校的危房面积不得超过校舍总面积的2%。
       
各类小学教职工均应有必需的宿舍及生活用房。
       
城市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36?38平方米;乡镇中心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3?35平方米;农村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25?3平方米;寄宿制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6?7平方米。
        2
、课桌凳、体育活动场地及其他设施。小学生应有基本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课桌凳,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等专用教室应有与其相配套的桌、凳、架、柜。
城镇和乡中心小学,一般应有能设200跑道的活动场地,其他小学至少应有能设60跑道的活动场地。
       
各类小学均应有围墙、校门、旗杆、厕所、绿化场地及劳动课实习场地。农村小学勤工俭学基地一般不少于2亩。
        3
、教学仪器及图书资料。城镇和乡中心小学数学、自然课教学实验仪器应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类标准。音乐教学应配备录音机、手风琴和脚踏琴;农村小学应配备数学、自然课教具箱。
城镇和乡中心小学应按体育课教学大纲的要求配备体育器材;农村小学应有基本的体育教学设施和器材。
       
城镇和农村完全小学均应建立图书室(馆),生均图书应达到下列标准:
       
城市小学生均10册;
       
农村小学生均5册;
       
各类小学每年应订购一定数量的报刊和教学参考用书。城市小学每年不得少于500元;农村完全小学不得少于300元;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可适当降低标准。
     
(四)教师队伍要求
        1
、学历。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85%以上;实施义务教育后今后所补充教师的学历均符合规定要求。
        2
、按国家规定的全日制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配备教职员工,教师队伍结构合理。
        3
、民办教师各项报酬落实,待遇逐步提高。
        4
、有计划地组织校长、教师进修培训,大力开展教研活动,大多数校长经过岗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教师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五)经费要求
       
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做到两个增长,在教育支出总额中做到以对财政拨款为主的要求,公用经费应占教育事业费的20?25%。
       
在城乡均按规定征收教育费附加,做到足额征收,专款专用,收支清楚,使用合理。
       
坚持集资办学,捐资助学,开展勤工俭学。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各项政策落实。
     
(六)教育质量要求
      1
、德育教育。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德育工作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学生遵纪守纪、积极向上、文明礼貌,达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合格率在98%以上。
      2
、文化课教育。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上颁布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注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身体素质教育。认真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件》,学生达到《体育合格标准》的合格率在95%以上。

      第三条 普及初级中等义务教育的基本条件及标准
     
(一)经济水平
     
农民人均年均纯收入600元以上;人均粮食一般在800斤以上。
     
(二)四率指标
     
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例:城市为95%以上;农村为90%以上;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为85%以上;
     
在校学生的年辍学率在2%以内,农村在3%以内;
      15
周岁人口中的文盲率:城市在1%以内,农村在2%以内;
      17
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城市为95%以上,农村为90%以上。
    
(三)办学条件及要求
      1
、学校布局、班额及教学、生活用房。初级中等学校的布点,原则上坚持便利学生,适当集中。农村每15?2万人口设立一所初级中学。学生上学单程超过一小时的学校,要有食宿条件。群众居住特别分散的牧区和边远山区,可从实际出发,布点设校也可设立少数八年(或九年)制学校,但这类学校在校初中学生的比例不超过一个县(市、区)初中在校学生总数的15%。
       
城市初级中学的班额一般不超过50人,学校规模不超过24个教学班;农村初级中学平行班不得少于2个教学班。
      
各类初级中等学校均应有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教学、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医务室;八年(或九年)制学校,应具有仪器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及其它教学辅助用房。学生寄宿应有食堂和宿舍。
      
城市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46?48平方米;乡镇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35?4平方米;其他初中(包括八〔九〕年制)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3?35平方米;寄宿制初中生均建筑面积6?8平方米。
       2
、课桌凳、体育活动场地及其他设施。各类初级中等学校,均应有能设200跑道以上的活动场地;八年(或九年)制学校至少应有能设100跑道以上的活动场地。
      
各类初级中等学校,均应有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课桌凳及实验、仪器、图书柜、架等。
      
各类初级中等学校(包括八、九年制学校),均应有围墙、校门、旗杆、厕所、绿化场地和劳动技术课实习基础。农村初中勤工俭学基地,一般不少于5亩。
        3
、教学仪器及图书资料。城市初级中等学校的理化生教学仪器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类标准;农村初级中等学校的理化生教学仪器应达到国家规定的三类标准;八年(九年)制学校的理化生教学仪器应能基本开展教学演示实验。
       
体育器材,城市初级中等学校应按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基本配齐设备;农村初级中等学校应有基本的体育教学设施和器材。音乐教学应有手风琴、脚踏琴、录音机等。
       
各类初级中等学校图书应达到下列标准:
       
城市初中生均15册;
       
农村初中生均10册;
       
八年(九年)制学校生均5册。
      
各类初级中等学校应每年订购一定数量的报刊和教学参考用书。城市初中每年不得少于1000元;农村初中每年不得少于500元;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可适当降低标准。
     
(四)教师队伍要求
       1
、学历。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80%以上;实施义务教育后补充教师的学历均符合《义务教育法》规定的要求。
       2
、按照国家规定的全日制初级中等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配备教职员工,教师专业结构基本合理。
      3
、民办教师各项报酬落实,待遇逐年提高。
    4
、有计划地组织校长、教师进修、培训,大力开展教研活动,大多数校长经过岗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教师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五)经费要求
     
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做到两个增长,在教育支出总额中做到以对财政拨款为主的要求,公用经费应占教育事业费的20?25%以上。
     
按照省上制定的教育事业费附加征收办法,足额征收教育事业费附加,并做到专款专用,收支清楚,使用合理。
     
坚持集资办学,捐资助学,开展勤工俭学。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各项政策落实。
    
(六)教育质量要求
      1
、德育教育。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德育工作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学生遵纪守法、积极向上、文明礼貌,达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合格率在98%以上。
       2
、文化课教育。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上颁布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3
、身体素质教育。认真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生达到《体育合格标准》的合格率在95%以上。

        第四条 普及义务教育评估的指导思想
      
评估的指导思想是:督促县(市、区)人民政府切实加强对义务教育的领导和管理,真正把义务教育工作纳入政府的任期目标,按照省定规划如期完成普及相应阶段的义务教育;促进县、乡对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执行,增强依法治教的意识,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筹措教育经费的有关政策,保证义务教育所需经费,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第五条 普及义务教育评估工作的步骤和原则
      
评估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即:乡镇自评,县(市、区)复评,省、地(州、市)抽评。评估工作要坚持:
      
方向性原则。即评估必须要有利于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施,有利于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执行,有利于推动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评估工作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法令、政策,必须符合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规律。
      
科学性原则。评估既要坚持标准,注重数据的统计分析,又要从实际出发,看工作、看管理、看教育教学的质量、看实施义务教育工作的进展情况,力求科学、全面、实事求是。

       第六条 乡镇自评
      
(一)乡镇自评工作由乡镇人民政府领导,组织有关方面进行,自评组一般由1015人组成,由乡(镇)领导同志任组长。
      
(二)乡镇自评按照初等或初级中等义务教育的基本条件标准,逐项、逐条检查评估。同时,要检查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实施程度,及档案资料的建立。
      
(三)乡镇自评采取逐村、逐校普查的方法。评估工作要采取听(听汇报)、看(看办学条件)、查(查各种档案资料)、考(考村队干部群众学习义务教育法的情况)、统计(各种数据的统计)、分析、座谈等形式,全面检查、评估。要做到档案、数据、人头、设施对口。
     
(四)乡镇自评后,经过分析、定性,确认本乡镇确实达到省上规定的普及某阶段义务教育的基本条件标准,由乡镇人民政府向县(市、区)人民政府提出申报,请求县(市、区)进行复查。若自评结果达不到省上规定普及某阶段义务教育的标准,乡镇人民政府要提出限期达到标准的具体措施,报县(市、区)人民政府备案。

       第七条 县(市、区)复评
     
(一)复评工作由县(市、区)人民政府领导,组织有关方面进行。复评组一般由2030人组成,由县(市、区)领导担任组长。
     
(二)以乡(镇)为单位,按照普及初等或初级中等义务教育的基本标准,逐项、逐校复查。同时,要检查乡镇宣传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情况,档案资料的建立情况。
     
(三)对一个乡镇的复评,若各项指标均达到省上规定的标准(有个别村、校的某些指标虽未达到)可视为该乡镇达到普及某阶段义务教育。
     
(四)县(市、区)对所辖乡镇的复评完成后,按照条件衡量达到省上规定的普及某阶段义务教育的标准,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申报,请求省、地(州、市)进行抽查评估。若该县(市、区)按照省上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划,不能如期普及一定阶段的义务教育,县(市、区)人民政府须拟定限期达到标准的措施和办法,经地(州、市)审核同意后转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第八条 省、地(州、市)抽评
     
(一)省、地(州、市)抽评,以地(州、市)为主,由地区行政公署或州、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抽查组一般由3040人组成,由地(州、市)领导担任组长。
     
(二)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照普及初等或初级中等义务教育的标准,逐项抽查,同时,要检查县(市、区)实施义务教育的主要措施,总结实施义务教育的成效、经验。
     
(三)采取抽签抽查的办法,把一个县(市、区)按好、中、差分成三类,进行分类抽签,抽到哪个乡镇就检查评估哪个乡镇。

       第九条 对普及义务教育县(市、区)的表彰奖励
     
(一)经过评估、验收、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的县(市、区),由省人民政府授予称号,发给奖牌,并予以奖励。
      
(二)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的县在接受评估验收后,必须继续采取措施,巩固、提高实施义务教育的水平。如在验收后连续两年不能保持本办法规定的各项指标要求时,省上将撤消其授予的称号。

        第十条 本标准及办法由甘肃省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本标准及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