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介绍义务教育三科教材有关情况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7-08-31   浏览次数:7

  续梅:

  各位记者朋友,欢迎各位来参加教育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这周我们也陆续迎来大中小学开学的日子,每次到这个时候,教育部已经形成了一个惯例,新学年、新学期都要召开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学年新学期教育新政策和有关教育工作新进展。3月份,我们新的学期,我们起了一个名字叫“教育新春系列发布会”,秋季开学的时候,我们叫做“教育金秋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也是今年“教育金秋系列新闻发布会”的首场。按照教育部例行新闻发布会制度的安排,每个月的下旬会召开一场新闻发布会,作为例行新闻发布会,所以今天这场也是我们8月份的例行新闻发布会。

  今天向大家发布和介绍的是大家都非常关注的一项工作,即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了三科教材,也就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这三科教材,将于今年9月1日在全国投入使用,所以今天我们请到了多位重量级嘉宾,来联合向大家发布和介绍这项工作。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教材局局长郑富芝同志,教育部教材局申继亮副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田慧生秘书长,另外我们还请到多位教材的主编,一位是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温儒敏教授,还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执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高德胜教授,法治教育专册教材主编、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王敬波教授,还有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执行总编、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叶小兵教授。下面我们首先请郑富芝部长助理来介绍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的总体情况。

  郑富芝:

  新闻界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根据中央的要求,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科教材。这项工作从2012年开始,到2017年上半年,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历时五年,完成了全部的编审工作,可以讲这套教材是历时五年,五年磨了一剑。根据工作的安排,从今年9月1日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所有地区初始年纪开始投入使用。

  下面我就三科教材统编工作的情况向大家作一个简要的介绍,具体每套教材的主要情况,还有审查情况,他们几位待会儿还要做详细介绍,我就把三科教材统编工作情况向大家作一个简要介绍,主要是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统一组织编写三科教材的背景,也就是为什么要统编三科教材?主要是三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统编三科教材是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大家都知道,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小学教材的建设可以讲是非常非常重视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材建设极其重视,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并且明确提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要健全国家教材制度,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教材委今年7月4日已经正式成立。成立教材委之后,教材委来统筹指导和管理全国的教材工作。在中央的决定当中,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非常具体,强调要重点编好中小学三科教材,要实行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查和统一使用,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三统一”。统编三科教材是立足于党和国家的全局,实现长治久安,做出的一项重大的决策部署。

  第二,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三科教材意识形态属性比较强,具有极其重要而特殊的育人功能。统编三科教材有利于更好地强化国家意志、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统编三科教材是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当前,我国教育正处在新的发展时期,人民群众在解决了“有学上”之后,对“上好学”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要提高教材的质量和水平。大家也知道,近年来,社会各界也对三科教材编写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对这些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必须要虚心听取,认真研究,积极吸收,要以实际行动来回应社会各方的关切。

  三科教材的编写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体讲是这样三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要坚持德育为先,以德塑魂。三科教材承载的任务很多,但是它首先要突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就是平时我们讲的“三爱”,来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具体落实到教材当中。在这方面要特别做好两个加强,一个加强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打好中国底色,平时我们讲的,通过我们的教材,通过我们的培养教育,要使我们的孩子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另外一个加强就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要让孩子们从小植入红色基因,让孩子们勿忘革命先辈,要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

  二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易教利学。我们这次是给小学生和初中生编教材,我们一定要遵循青少年认知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特别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平时讲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能搞出“两张皮”。还要把抽象、复杂的学科知识很好地转化成适合小学生和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孩子能够学、爱学的内容,要增强教材的感染力、吸引力,提高教材育人效果。

  三是坚持继承发展,守正创新。所谓守正,就是坚持正确的东西,要坚持本来的东西。按照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要求,要使经典的篇目世代相传,也要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还要有前瞻性,要有国际视野,使我们的孩子在未来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第三方面,编写过程,即这套教材谁来编的,怎么编的,如何审查的。

  教育部认真落实中央的要求,精心谋划,周密部署,有序推进教材的编审工作。最主要是这样四个方面的环节:

  第一,组建编写团队。大家知道,一套教材能不能编好,编写队伍至关重要。我们通过推荐、评审,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政治立场坚定、学术造诣精深的一流专家担任三科教材总主编,就像刚才介绍的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是我们北京大学中文系原主任,是我们国家在语文界方面的知名专家。同时,我们还调集全国知名学科专家、优秀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组建了140多人的一个庞大的编写团队,主编领衔,集体创作。

  第二,精心组织编写。一方面要严格编写程序,这个教材是通过什么样的程序和环节来编的,这里是四个环节:研制大纲---编写样章---撰写初稿---修改完善。教材编写完成之后,还要强化实践检验,我们在10多个省300多所学校开展了试教试用。试教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来检验这个教材是否合适,检验它的适宜性。光是编出来还不行,必须拿到教学一线进行试教试用。

  第三,广泛征求意见。到底征求谁的意见,征求面多宽,我们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些征求意见的机构、专家的权威性和代表性。专门组织征求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中央“马工程”咨询委员会和教育部基础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以及有关民主党派,共约300位知名专家的意见。再一个,注重听取一线的意见,我们组织了东中西9个省份的特级教师对教材进行精细审读,每科教材我们请了100多位一线教师进行审读。谁教这门课谁来通读,看一看这套教材符合不符合教学实际,精细地去审读,然后根据他们几十年来的教学经验,看看教材哪些地方是好的,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进一步完善。我们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反复修改和打磨。

  最后一个环节是严格审查把关。我们按照编审分离原则,专门有一部分专家进行审查,实行四审制度,严把三关。所谓“四审”制度,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资深专家开展思想政治审查、学科审查、专题审查、综合审查,把好教材政治关、理念关和科学关。最后,报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再投入使用。

  最后一方面,下一步的工作。三科教材建设是与时俱进的过程,编出教材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下一步,我们要重点抓好三件事,第一件事,抓好培训。大家都知道,用好教材,教师是关键,因此要建立健全国家级、地市级、县级三级培训体系,分层来培训实施,我们计划是通过三年完成三科教师全员培训。通过全员培训,增强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能力,发挥好教材育人的功能。

  第二件事,要持续跟踪,要组织专家定期对教材进行跟踪调研,了解教材在一线使用的实际情况到底怎么样。大家都知道,中小学教材是国之大事,民之关切,我们要建立专门的、正式的听取意见的渠道和平台,欢迎社会各界给三科教材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能够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

  最后一件工作,就是定期修订,要结合中小学教学的周期,定期对教材进行全面修订。在周期之内,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修订完善教材,不断提高教材质量。我们不敢说现在的教材就是最好的教材,但是我们一定要做到使教材越来越好。谢谢大家,我就介绍这么多。

  续梅:

  感谢富芝部长助理。大家知道,审查是确保教材质量的重要保障,下面请田慧生秘书长介绍三科教材审查的情况。

  田慧生:

  新闻媒体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受教育部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承担了对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的审查工作,对教材整体质量和水平进行全面把关。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对审查工作的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一、关于审查专家

  教材审查专家队伍的组建,一是突出了审查专家的权威性,二是突出审查专家的代表性,三是突出审查队伍的全面性。同时,还聘请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宗教学等领域的专家,对教材进行思想政治把关。参加审查的专家共有116人,其中教授、特级教师占90%以上。

  二、关于教材审查重点

  教材审查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科学性和专业性。对统编三科教材的审查,从根本上就是要把好教材的政治关、理念关和科学关。

  第一,把教材政治关。重点是审查教材的思想性,以保证教材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第二,把教材理念关。在把好教材政治关的同时,还要看教材反映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确,是否先进。主要审查了教材是否注重学思结合,是否注重知行合一,是否注重以学生为本。

  第三,把教材科学关。主要审查了教材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内容是否准确,容量是否适当,难度是否适宜;选材是否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最基本内容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编排是否体现整体性和系统性。

  三、关于教材审查机制

  我们在三科教材审查过程中,完善了审查制度,创新了工作机制,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教材审查效果。三科教材审查首次实行思想政治审查、学科审查、专题审查和综合审查,全面把好三科教材政治关、理念关和科学关。思想政治审查主要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选文选材价值导向等九个方面把关,以保证教材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审查主要是从学科的角度,审查三科教材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审查教材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和适宜性。专题审查主要是针对科普选文、历史地图、考古文物图片等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进行审查。综合审查主要是看教材不同学段间的纵向衔接和不同学科间的横向协调情况。专家工作委员会先后集中召开了24次审查会商会议,共计有900多人次参加审查工作。最后,报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

  四、关于教材审查主要结论

  经审查,专家一致认为,三科教材价值导向正确,强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融入,有机渗透,充分贯彻中央精神,体现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理念;教材的选文选材精当,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精选贴近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的内容,将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方法纳入教材,做到传授知识、启迪思想和陶冶情操的统一;教材的呈现方式新颖,编排合理,图文并茂,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

  我要介绍的就这么多,谢谢大家。

  续梅:

  感谢田秘书长。下面请几位教材主编分别介绍教材体系结构和主题教育的落实情况。首先请温儒敏教授介绍语文教材的有关情况。

  温儒敏:

  大家好,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和思路,刚才局长他们都已经介绍得很清楚,主要是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利用语文学科善于熏陶感染的特点,将核心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很自然地体现在整个语文教材的设计之中。所以这叫整体渗透,是我们编写时候格外注意的,在内容设计方面有三个加强。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加强。二是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内容的加强,包括老一辈革命家革命经历的篇目,还有他们的作品,还有革命英雄主义的一些篇目,一些老课文、经典的课文,这次又回来了。三是国家主权意识教育方面内容的加强,选篇上也是比较注意的。

  这次语文教材对篇目的选择是下了很大功夫的,选文要兼顾到方方面面,既要兼顾到经典性、可读性,要多选思想格调高的、语言形式美的,值得诵读涵泳的作品,也要考虑到文体的多样性、典范性,还有像篇幅深浅的程度,是不是适合等方方面面。既要考虑到服务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又要贯彻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还要照顾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给教师以一定的发挥空间。这么多方面都要兼顾均衡,并不容易,所以很多选文都要广泛征求意见,经过反复讨论、斟酌,最后定下来的。所以说,教材的选目是充分考虑到社会相对共识的。

  另外,这次统编本语文的面世不应该理解为对既有语文教材的颠覆,它不是说以前都不行就把它颠覆了,以前各个版本优秀的、好的经验也应尽量吸收进来,另外在编写过程中也是注意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特别是克服随意性。还要编得好用,接地气,能够满足一线教学的需要,甚至还能够对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弊病起到纠偏的作用。所以,也是几个方面都要兼顾。

  这套教材不光是选文的问题,在结构、体例诸多方面也是努力做到有革新、有改进的,我理解起码有四点改进是比较明显的:一是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组织单元的方式来编排,因为以前的教材普遍都是主题单元,这次加进去一个语文素养双线安排,这样有利于安排必要的语文知识,优化学习的策略,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栏目也增加了很多,从小学到初中各方面栏目,日积月累、字词运用、书写提示、口语交际,还有名著导读,这都是比较重要的一些栏目。另外还有一些活动探究的单元,不光是学习一些课文,精读精讲,还有一些活动,要改进双线结构,这跟以前的教材有所区分。

  二是适度降低了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改进识字写字教学的方式,特别是一年级刚上学,就学汉语拼音有点困难,所以这次新教材,把拼音的教学往后推了一个多月,看起来好像是一个教学顺序的调整,实际上也体现一种理念,就是说汉语拼音只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一个环节,它就是个工具,认知的工具。所以现在我们这套教材一开始,课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很大的楷体字,接着就是“金、木、水、火、土”,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就是要帮助孩子们建立对汉字原初的感觉,一上学第一印象就是汉字,而不是ABC,bo、po、mo、fo,还要考虑到现在很多小学一年级开始学英语了,英语跟bo、po、mo、fo混在一块儿也很困难,所以往后推。像这种用意,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置,强调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它不是目的,进一步激发孩子认字读书的兴趣。还有认写分流、多用少写、多元识字,现在常用字,低学段的原来是1800字,现在减少到1600字,而且以前是会读、会写、会认,现在强调多认少写,这1600字里有800个字会写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全都会写。这是不是光为减轻负担?不是的,这里面有学理的根据,改进是经过调查的。总的目标是希望到二年级下学期就可以大致上独立阅读,向这个目标来前进。

  三是有意解决不读书少读书的问题。现在语文教学问题就是读书太少,很多学生只读教材、教辅,很少读课外书,所以语文素养是无从谈起的。针对这种情况,新教材抓住了读书兴趣的培养这个“牛鼻子”,整个教材课文数量是有所减少的,但是衍生阅读的量是大增的,就是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另外,以前的语文教学比较注重精学精讲,练得很多,这次除了精读以外,还要教默读,教浏览,教跳读,教猜读,比较阅读,整本书的阅读,这也是以前没有的。另外,小学里面还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初中安排了名著导读、古诗文诵读,初中还把精读改为教读、略读改为自读,然后再加上课外阅读,这叫“三位一体”。总之,让学生多读书,某种意义上,这个新教材是主治不读书、少读书。

  四是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读写能力的培养。根据课标的提示,还有一线的教学经验,教材编写梳理出中小学生必须要学习、要掌握的上百个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的环节,然后按照梯度,把它镶嵌安排在各个年级、各个单元的教学中。这个问题也是考虑到现在语文教学这几年都强调随文学习,知识性的学习有些弱化。当然,这个教材的呈现方式不是追求系统,也不是追求死记硬背,是方便一线老师把握干货,否则语文课讲了半天,活动也很多,最后不知道落实在哪里,这次是做了这方面的功夫的,把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些东西想办法落到实处。

  谢谢大家。

  续梅:

  谢谢温儒敏教授,下面请叶小兵教授来介绍历史教材的编写情况。

  叶小兵:

  各位好,我简单介绍一下历史教材的编写情况。我们历史教材主要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展现中外历史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多方面的基本进层。从编写的基本原则和思路上来说,主要是这么几点:一是坚持唯物史观,注重教材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历史。二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注重历史的基本知识的教学。三是适合时代的需求,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包括历史素养为主。四是注重综合性,力图展现历史的多方面联系,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历史。

  在教材的体例结构上来说,历史教材这次主要是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来编排教学内容。所谓点,就是一些具体的重要史事,比如说事件、人物、历史现象等。所谓线,就是历史社会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和基本规律。这样用点线相互相连,以线串点,以点连线,使学生既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又对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史事有所理解,这样便于学生打好历史的基础。

  具体的呈现方式,就是设单元,然后单元下由若干课构成,每课下又分成若干个子目,按照这样的结构。呈现方式除了课文的正文来叙述基本内容,还涉及了一些辅助性的带有学习功能性的栏目,比如说材料研读、问题思考,还有知识拓展等等,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在教材的内容方面,关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历史教材当中,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分时期、分阶段地逐渐展现,特别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以及现实的意义。

  历史教材在叙述历史发展基本进程的基础上,还突出了以下一些方面的教育内容: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主要是在中国古代史部分当中体现出来的。这方面的内容,其实教材占了相当的比重,因为中国古代一共是41课,专门介绍古代文化的课就有9课,另外其他课也有一些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所以它涵盖的面比较广,比如说思想、学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等,涉及到文化名人也有40多位,科学、技术、文化等名著也有30多部,使学生能够具体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所做的贡献。

  二是革命传统教育,这是历史教育承担的很重要的任务,历史教材在系统介绍中华民族近代斗争的历史,特别是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不断发展的历史,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等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论述。另外,一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像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等,有40多位,教材中也有一定的介绍,还有一些英雄先烈人物的事迹等等,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三是民族团结教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实际是历史形成的,在中国古代史中,揭示出自秦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中国近代史当中,教材也反映了中国各个民族为了实现国家独立和民主解放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中国现代史当中,也有专门的课来介绍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实现民族大团结。总的通过这些方面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利益,有着非常强的民族凝聚力。

  四是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的教育,这方面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教材也确实承担了重要的职责。教材十分注重加强国家主权意识和海洋意识的教育。主权意识首先就是领土主权,这个我们教材当中,以史实为依据,通过中国历代疆域的演变,特别是一些边疆地区,比方说西藏、新疆,以及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还有南海诸岛等等,作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教材都给予了具体的介绍。

  五是国际理解教育。在世界历史内容当中,特别是古代史当中,重点介绍了人类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各个地区、各个主要国家各自的发展有一定的不平衡性,充分说明文化的多元。另外,使学生通过学习来增强国际意识,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来看待世界,来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结果,逐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续梅:

  谢谢叶小兵教授,下面我们请高德胜教授来介绍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有关情况。

  高德胜:

  上午好,我介绍的这个学科,从三个方面来介绍道德与法治教材。一是编写的原则,一个是教材的体例结构,一个是教材对重点教育内容的落实情况。

  一、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原则

  (一)价值观引领,贯穿始终

  依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等主题教育,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主题式编排,生活化取材

  我们以生活主题的方式整合和编排学习内容,围绕主题选择知识、创设情境,将学习内容有机融入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领域、日渐形成的社会关系和逐步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展开思维,体验情感、付诸行动。

  (三)开放性设计,知行合一

  我们通过教学过程的开放性设计,搭建教与学的脚手架,引导道德与法治学习方式方法的革新,更多采用调查研究、参观访问、讨论辨析、交流分享等,让学生在综合性、生成性的活动中,积极表达,善于思考,师生互动,学会方法。

  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体系结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共12册,教材内容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由近及远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领域,包括: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与公共生活、我们的国家生活、我们共同的世界。同一生活领域内,按照学习难度的不同,采用螺旋式上升的编排方式。

  我们每一课的微观结构都是丰富的活动,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引入,设置不同的栏目,像调查研究、关键交流、体验分享、角色扮演等等,栏目中还有知识的拓展,像阅读、相关链接等。最后每一课都有总结提升。

  初中道德与法治也是同样的思想,初中道德与法治共6册,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社会、国家、世界展开编排。在教材城市方式上,遵循如下逻辑结构:一是经验导入——设置情境或活动导入,与较为典型的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二是聚焦主题,正面陈述有一定知识支撑的观点、原则;三是揭示矛盾、深入分析,并有相关行动方法的指导。

  三、对重要的教材内容、重要的教育课题的内容

  介绍了传统节日、民歌民谣、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辉煌科技成就等内容,小学阶段通过春节、清明节等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和传统礼仪,以及最具代表性的文字、古代科技成就等,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初中阶段在不同类型活动中引用、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观念、人物、故事等,以此引导学生感受自身成长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增强文化自信。

  二是革命传统教育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珍视祖国的历史,例如通过升国旗、唱国歌等生活细节,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又如,选取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史实,讲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建党、建军、建国等重大革命事件,邱少云、雷锋等典型英雄人物,突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三是法治教育方面。法治教育方面,等下王教授还会详细介绍。有机融入法治知识,注重培养法治意识,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小学开设法治知识课程”这样的要求,把小学六年级上册和初中八年级下册设置为法治教育专册,集中讲授宪法,强化系统性。其他册次教材结合相关内容分散嵌入,确保法治教育贯穿始终,全程不断线。小学涉及30多部法律法规,初中涉及50多部法律法规,6部条例和司法解释。

  续梅:

  感谢高教授。高教授刚才介绍了在道德与法治教材当中有一个特殊的安排,就是把小学六年级上册和初中八年级下册设置为法治教育专册来集中讲授宪法。下面请王敬波教授来介绍这个专册的有关编写情况。

  王敬波: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法治教育专册的编写思路、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从编写思路上来看,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宪法精神为主线。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基础上,通过对公民与国家关系的探究,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基本制度、国家机构等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

  二是从学生生活出发。将法律规定生活化,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对法治精神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形成法治信仰。

  三是将知识、观念、行为选择融为一体。注重法律知识向日常实践的延伸,强调法律知识的获得、公民素养的养成和法律的实践应用。通过各种活动积极参与,提升学生正确判断选择和行动的能力。法治教育专册分别在六年级和八年级,小学的法治专册有四个单元九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对宪法的根本性地位和法律作用的阐述,包括公民身份的获得,引导学生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所了解。同时通过对国家机构的产生以及职权、人大代表的职责,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的民主制度,认识权力要受到监督和制约。尤其重点强调了未成年保护等方面的诸多法律设计,强化学生正确维权的一些方法,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初中法治专册主要通过讲授宪法的核心价值及其在国家生活中的崇高地位,使学生树立宪法至上的信念;通过详细讲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引导学生正确行使权利、积极履行义务;通过介绍我国的国家机构和国家基本制度,引导学生树立制度自信,增强国家认同;通过阐述自由平等的真谛、公平正义的价值,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

  法治教育专册的主要特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结合案例分析,创设案例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实现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

  二是以法律知识教育为载体,重在促进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法治知识的教育上,我们更多地通过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法治理念,比如说在讲国家权力的时候,我们通过相应的理念的延伸,来强调国家权力的运用是有边界的,公权力要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这样一个基本理念。在讲到公民个体权利的时候,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时强调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不可偏废,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思维,引导学生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但同时也要积极履行公民义务,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养成公共精神。

  三是适当渗透道德教育,德法兼修。教材强调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紧密结合,使学生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牢固树立诚信观念、契约精神,尊崇公序良俗,从而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

  四是追求内容科学、逻辑严谨与表述生动的统一。在坚持内容科学、逻辑严谨的前提下,力求通过生动化的表述、典型案例的选择以及栏目的设计,能够让这个教材增加生动性和可读性。

  五是通过设计开放的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我们非常关注整个观点得出的思维过程,通过开放的情境设计,引发思想碰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是我们整个法治专册在设计当中体现的突出特点,谢谢大家。

  续梅:

  感谢王敬波教授。下面的时间留给记者朋友,请大家提问,为了能照顾更多的记者提问,我们想请每位记者只提一个问题。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请问三科教材实行统编之后,我们会有一个什么样的体制机制上的保障,使这个教材质量有个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

  申继亮:

  这个问题是在我们整个教材建设过程当中重点考虑过的一个问题,因为过去是由多家来编,相互之间有个借鉴创新。现在由国家统编以后,如何来保证我们的教材不断地完善和提高,主要是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建立一个跟踪研究的机制。教材编完,并不等于这个事件就完了,可以说万里长征只迈出了第一步,因为教材建设永远在路上,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所以投入使用以后,首先教材编写的主要专家要定期到一线去听课,去走访,去和老师学生座谈,了解使用过程当中的适宜性。同时,我们还将建立一些研究基地,鼓励一些专家就我们的教材进行更深入系统的专题研究,为教材进一步创新提供一些支撑,这是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一个跟踪研究的机制。

  二是发挥社会的作用。这些年来,社会方方面面,包括“两会”代表,对教材建设都是高度重视的。但过去由于教材版本比较多,意见反映渠道也不统一。这次我们要建立一个专门的平台,便于社会各界对教材提出意见建议。我们在这里也欢迎对教材有研究的、有思考的、关注教材的社会各界给我们的教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三是政府的作用。政府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我们要建立一个定期修订机制。过去教材也有修订,但是总的来讲不是制度化的,这次我们要明确一个制度化的设计,比如小学,原则上是六年一个周期,初中三年,初步定一个周期,做一个全面的修订。在周期之内,比如说三年之内,有一些重大的变化,有一些重大的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可能个别的地方,比如某些数据发生变化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会及时调整和修订。总之,我们要通过这一系列的制度和机制设计,使我们的三科教材的质量不断提升,不断完善,没有最好,但是要让它更好。

  人民日报记者:

  请教温老师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对于语文教材的编写,关于选文大家一直是关注度比较高,尤其是选文当中传统文化的篇目。我们了解到这次传统文化篇目增幅是比较大的,有一种统计标准说增幅达到了80%,请问语文教材组在这方面有怎样的考虑?

  温儒敏:

  现在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内容是加强了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有129篇,初中有132篇,当然这个数字包括古代诗词,也包括了文言文,还有部分古典名著的阅读。如果从课文统计的话,小学古诗文选篇总体占比30%左右,选篇数量有增加,初中基本上跟以前差不多。为什么这样安排呢?一是更注重传统文化的加强、传承。二是教学的需要,因为小学阶段,是孩子们的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他可以不太理解,但是让他多读、多背、多诵,打下一个基础,所以这方面增量是比较明显的,但不是说达到非常多的文言文。像现在有的媒体讲文言文大增,不是这样的,小学主要还是古代诗词,初中有一些文言文。这是一个情况。

  关于传统文化古诗文的比例和增幅,由于教材课文总体容量不同了,现在课文总数减少了,另外学习内容安排在正文、栏目练习、课外阅读等,有各种不同的情况,统计口径不同,比例也不尽相同。但总体上,我们是重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

  澎湃新闻:

  我有个问题想请问温儒敏教授,现在网上有一种说法,鲁迅的文章在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撤退,请问是否属实?现在语文教材中有保留多少篇鲁迅的文章?

  温儒敏:

  这次新教材,小学选入了两篇鲁迅的作品,都比较简短,像《少年闰土》选自《故乡》,《好的故事》选自《野草》。初中选了七篇,像《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等。说鲁迅作品“大撤退”其实没有那么回事。

  中国青年报记者:

  我问叶教授一个问题,有关历史的。过去咱们历史的学习有很多是跟记忆相关的,所以很多学生觉得学起来比较枯燥,新编的统编教材在这方面是怎么处理的?有些什么改进?

  叶小兵:

  我们现在基本认识,学历史更多是一种思考的学问,怎么认识过去。统编历史教材一定会在内容的设计上更注重学生的感受、观察、理解、思考等等,尤其是更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刚才我介绍,比如设计了一些栏目,材料研读、问题思考等等,就是让学生从材料中提取证据,怎么样解决历史的问题。

  另外,我们这次整体设计上来说,课后的练习不再是那种机械记忆的练习,比如说过去出一些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都是引导学生背书。我们这次是课后活动,主要是设计学生赏析、分辨、比较、综合等等一些活动,希望学生在这些活动当中复习、巩固并且提升认识。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因为涉及到《马关条约》,这节课课后的活动,不要求学生去复述《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和条款内容,而是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题目:《马关条约》签了以后,清政府允许外国投资在中国设厂投资,今天的中国,外资也可以进入到中国来设厂,然后让学生思考一下这两者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这种联系、比较、分析,去看在当时的情况下它对中国的危害,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复述或者背诵,更注重的是对学生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培养。谢谢。

  续梅:

  时间关系,再提最后一个问题。

  中国教育报记者:

  问高教授一个问题,关于德育问题。我们知道,中小学生德育中有一个难点与重点,就是德育的实效性问题,这次在统编教材上,在这方面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方面有哪些新的努力?

  高德胜:

  谢谢提问。我们不光是要把教材编好,还要引领整个德育课的教学,德育的实效性确实是我们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这次在编教材当中,对这个问题有一些思考。首先是要注重学习活动的引导,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次教材有个新的定位,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学本。所以我们在教材当中,设计不同的栏目,这些不同的栏目其实就是围绕学生学习活动展开和设计的,像自我反思的活动、观念交流的活动、经验分享的活动、论辩思考的活动、共同行动的活动,还有调查研究的活动等一些活动设计,这是第一个努力。

  第二个努力,对教学再定位。过去实效性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挑战,就是教师在教这门课时说教太多,教学效果不好。这次在教材当中对教师的一个新的定位,教师的教就是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的设计,组织、参与、引导,对广大教师来说也是有挑战的,后续的培训我们会跟上。

  第三个努力,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法宝,就是学习经验的引入,如果我们学习教育和学习经验没有关系,他找不到感觉,也就进不了他的内心,所以这次教材编写当中,非常注重学生经验的利用,我们很多环节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唤醒、加工、整理和提升,当然光有学生经验还不够,这个经验还需要拓展和丰富,这样学习才有效。

  另外我还要讲一点,道德教育是教育人心的工作,所以有时候我们提实效性问题的时候,就有一种迫切,其实道德教育还是需要有耐心。谢谢。

  续梅:

  时间关系,我们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教材工作大家都特别关心,接下来教育部新闻办将会同教材局继续做好后续的解读工作,各位记者朋友如果有什么问题,也可以跟我们新闻办联系,我们会及时转交到教材局,给大家及时做出答复。

  利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还有一项工作要向各位做一个简要的介绍,也是各位非常关心的,就是今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有关情况。

  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要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按照这个要求,教育部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专项计划的招生政策,形成了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目前这个统计数据已经出来了,2017年三个专项计划,也就是国家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一共录取了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10万人,比去年(2016年)增加了8500人,增长的幅度是9.3%。我们主要是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项工作,继续扩大规模。第一个专项计划,2017年,国家专项计划录取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及新疆南疆四地州学生将近6.4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3400人,这个增长的幅度是5.6%。第二个专项计划,地方的专项计划,这个是录取了各省区市农村学生将近2.7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3700人,增长的幅度是16.2%。第三个专项计划,高校的专项计划,这个计划录取了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以下优秀农村学生9500人,比2016年增加了1380人,增长17.1%。根据中央的有关部署,专项计划实施区域中,有些贫困县可能是摘掉贫困的帽子了,但今年仍然继续享受了专项计划的优惠政策。

  第二项工作,严格管理。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严格管理,各地各校严格专项计划的报考条件,建立了教育、公安等多部门多级联合资格审核机制,认真开展考生资格的复查,坚决取消不符合实施区域学籍、户籍要求的考生资格。第二,结合录取批次改革的实际,完善志愿填报和投档录取的办法,增加学生录取的机会。第三,认真落实招生信息公开公示制度,未经公示的考生,一律不予录取。录取期间,教育部也派出6个督查组,分赴12个省份和有关高校开展了督查,确保招生政策的执行不走样。

  第三项工作,强化服务。各地强化部门的协作,优化专项计划的报名办法,为考生提供便捷的报考服务。招生考试机构和有关高校加大了宣传力度,深入贫困地区和中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咨询,像大家熟知的,媒体进行广泛报道的甘肃考生魏祥以及河北考生庞众望都受益于专项计划,被清华大学录取,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

  最近一段时间,教育部加大了对有关高校的指导,要求高校做好新生开学的准备,畅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的绿色通道,落实好各项帮扶政策,切实将惠及农村地区贫困学生的好事办好。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要介绍的内容就是这些,在本周三,也就是后天,我们会召开第二场教育金秋系列发布会,介绍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的有关情况,也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开到这里,谢谢大家。